居民们在四师七十一团迎宾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阅读书籍(摄于8月29日)。贾心泉 摄
初秋时节,走进四师七十一团迎宾路社区,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里一派热闹景象:一楼乒乓球桌旁,清脆的击球声与欢呼声交织;二楼舞蹈室中,社区舞蹈队成员正伴着音乐排练;图书阅览室里,老人带着孩子静静阅读……这座去年10月投用的便民阵地,已成为居民的“幸福驿站”。
“以前社区办公室只有两间房,空间非常有限,职工群众来办事,得在走廊里排队等。”社区工作人员丁力感慨地说,“后来老房子要整改,我们不得不搬离办公地点,一度面临‘无处办公’的窘境。”
转机源于镇江援疆资金的注入。“这400万元援疆资金,是镇江援疆前方指挥部多次实地调研、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后确定的项目资金,从审批到拨付全程高效,就是为了让职工群众早受益。”七十一团党委副书记、副政委孙雪燕站在服务中心大厅,指着明亮的吊灯和整洁的服务窗口,向记者细数变化,“整个项目总投资680万元,其中镇江援疆资金占了近六成。镇江援疆团队派来专业人员指导建设,从2023年8月开工到建成投用,只用了13个月,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一个月!”
孙雪燕走到舞蹈室门口,推开房门,看着正在排练舞蹈的居民,语气里满是欣慰:“你看这专业舞蹈地胶、保暖设施,都是用援疆资金购置配齐的。过去职工群众盼了好几年的活动场地,靠着镇江援疆的支持,真真切切建成了。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,是镇江对兵团的深情厚谊,是援疆工作‘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’的具体体现,职工群众摸到的、感受到的,都是实实在在的援疆温度。”
1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,处处透着“把空间留给居民”的贴心。社区党支部书记宫永亮指着角落里的办公区:“这14平方米,放了两张办公桌、一个文件柜,够我们日常办公就行。你看外面这些区域,全是给职工群众用的,连走廊都摆了休息凳。”
一楼一站式服务大厅里,民政事务、就业补贴、医疗救助等业务“一窗通办”,职工群众不用多跑路。“以前办个事得跑好几趟,现在进一扇门全办成。”刚办完业务的居民万新宇笑着说。旁边的图书阅览室坐满读者,几张乒乓球桌更是“人气打卡地”,居民李仁清几乎天天来:“以前大家挤在一间大房子里,打球、下棋、聊天,又吵又乱。现在区域划分清楚,又干净又凉快!”
二楼270平方米的舞蹈室,彻底解决了社区舞蹈队的“心病”。“以前冬天和阴雨天,我们只能在室外凑合练,现在有了固定场地,还能参与兵地举办的各类活动。”舞蹈队成员关军说。孙雪燕补充道:“队员们主动从家里搬来凳子、椅子,不仅方便自己排练,也给其他居民用场地提供便利,大家把这里当成了家。”
半年多来,党群服务中心成了不同群体的“心头好”。老年人在此打球、下棋、拉家常,乐享晚年;青少年放下手机,在图书室“充电”。“孩子不用天天在家看手机,我也能陪着读书。”居民刘莉沙的话,道出许多家长的心声。
从“小空间”到“会客厅”,迎宾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蝶变,是镇江援疆工作聚焦民生的生动写照。“吃完饭就想来这儿,环境好、熟人多,待着舒服!”居民们朴实的话语,正是对援疆民生项目最真挚的认可。